2025年5月17日下午,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在张謇企业家学院举行。张謇研究丛书包含《张謇三十讲》、《中国近现代地方治理现代化通论:百年张謇与路径探索》、《走向蔚蓝:张謇与港航现代化》、《张謇与人才》等系列新著。本文为南通市人才学会会长张辉在“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分享会”上的交流发言。“张謇与现代化”公众号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嘉宾:
大家下午好!
很荣幸参加今天的“张謇研究系列新书发布与成果分享会”,并推介《张謇与人才》一书。在此,我谨代表南通市人才学会衷心感谢江苏张謇研究会、张謇企业家学院主办这次活动,衷心感谢罗一民主席的盛情邀请,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和嘉宾的现场指导!
今天,我们手捧着还散发着墨香的《张謇与人才》新书,是一部梳理历史、致敬先贤的学术著作,它凝结着张謇研究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承载着新时代人才工作者对历史智慧的深刻思考,更寄托着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强国之路的探索与期待。接下来,我将从四个维度,为大家推介这部兼具历史厚度、思想深度与现实温度的新书。
一、这是一部填补张謇研究空白的破题之作
提到张謇,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先驱”“实业救国的典范”,但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位极具前瞻性的“人才战略家”。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的民族危亡时刻,张謇以“实业为母、教育为父”为纲领,在南通这片土地上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现代化实践。他的事业涵盖纺织、垦牧、水利、教育、文化、医疗、慈善等众多领域,创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多项“第一”。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他以强国梦为核心的人才观。
《张謇与人才》一书由南通市人才学会编著。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尊敬的罗一民老书记全程全力把关定向,精心指导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并欣然作序,他指出:“张謇的强国梦与英才梦是辩证统一的,强国呼唤英才,英才促进强国。”在那个“国弱民穷、人才匮乏”的年代,张謇提出“无人才不可为国”,将人才视为强国的根本。他的实践比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早了半个世纪,堪称中国近代人才工作的“活教材”。
作为国内首部全面梳理张謇引才、育才、用才实践及人才思想的专著,《张謇与人才》填补了张謇研究的空白。全书以“强国梦统领下的人才观”为主线,通过5大板块、40余篇文稿、40万字篇幅,构建了完整的研究体系:
謇言篇:辑录张謇关于人才的100余条经典语录,原汁原味呈现他对“何为人才”“如何用才”“怎样育才”的深刻思考。从“经营事业,首在用人”的实践感悟,到“不但打破地方观念,并且打破国家界限”的开放理念,字里行间尽显先贤智慧。
引才篇与育才篇:以30余个生动故事,还原张謇跨地域、跨领域、跨国界的人才实践。既有引进荷兰水利专家特莱克、英国纺织工程师汤姆斯等“国际大脑”的开放胸怀,也有培养孙支厦、宋希尚等本土人才的慧眼识珠;既有创办通州师范、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教育创举,也有在实践中“让小工头变技术骨干”的育才之道。
用才篇与聚才篇:从理论高度提炼张謇“不拘一格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哲学,以及“以事业聚才、以环境留才、以文化凝才”的现代启示,为当代人才工作提供历史镜鉴。
正如后记中所言:“这是一次与先贤的深度对话。”通过这些细节,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张謇个人的人才实践,更是一个时代的人才觉醒——从“科举取士”到“实业育才”,从“闭门造车”到“开放引智”,张謇的探索为中国近代人才发展画出了一条清晰的进化轨迹。
二、这是一部解码张謇人才观密码的专著
张謇的人才观,本质上是“强国梦”的延伸。他始终将人才工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提出“立国由人才”“人才者,强国之基”。在他看来,人才的价值不在于个人成就,而在于能否服务于民族复兴大业。这种“家国天下”的人才价值观,在今天依然闪耀着光芒。
书中“干事创业重人才”一章,详细讲述了张謇如何依靠“一兄一友两弟子”打造事业团队:三哥张詧主内理财,沈敬夫助力实业,江谦兴教育,江知源治垦牧,四人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形成了“实业+教育+公益”的发展矩阵。这启示我们:人才工作必须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以“大格局”育“大人才”。
张謇的用人实践,打破了传统士大夫的思维定式,展现出惊人的现代性:
一是不唯学历,重能力:孙支厦没有正规学历,从庶务助理成长为“南通总建筑师”;郁艺生仅有小学文化,被提拔为大生沪事务所主任,负责机器进口业务。张謇的标准只有一个:“审知其所有之能力与所居之地位,而任之以事。”
二是不唯地域,重胸怀:他既重用南通本土人才,也广招外地贤能,甚至打破国界限制,聘用来自荷兰、英国、日本、朝鲜等国的专家。大达轮船公司襄理江石溪(江泽民同志祖父)、贫民工场经理余觉(沈寿丈夫)等人才故事,彰显了他“天下人才为我所用”的格局。
三是不唯资历,重潜力:23岁的宋希尚在荷兰专家特莱克去世后,临危受命主持水利工程;年轻的欧阳予倩被委以伶工学社主任,推动戏剧教育改革。张謇深知:“人才在实践中成长”,敢于给年轻人“压担子、搭舞台”。
三、这是一部从历史智慧照看当代人才实践的启示录
本书的“聚才篇”聚焦张謇人才观的当代价值,提出了四大启示:
启示之一: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张謇以人才为支点,撬动了南通的整体现代化,印证了“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真理。在新时代,我们需像张謇那样,将人才工作纳入发展全局,以“超常规举措”集聚战略人才。
启示之二:着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张謇的成功,得益于他营造的“尊重人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环境。今天的南通,正以“江海纳百川”的胸怀,构建“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服务体系,让各类人才“引得进、长得大、用得好、留得住”。
启示之三:注重构建教育实业“双轮驱动”的育才模式。一方面,他注重构建“全链条”育才矩阵,从通州师范(基础教育)到南通纺织学校(职业教育)、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高等教育),再到女工传习所、镀铁镍传习所(技能培训),形成了层次分明、学科齐全的现代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他注重在干事创业中锤炼人才,通海垦牧公司、大生纱厂等实业项目,既是经济实体,也是人才孵化器。张謇让学生参与垦牧规划、机器安装、水利建设等实际工作,一批“土专家”在实践中脱颖而出。他首创的“”厂校一体”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成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先驱。这种“产教融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今天的技能型社会建设仍具指导意义。
启示之四:精心培育一大批兼具“家国情怀”的当代人才。张謇始终将人才的成长与国家命运绑定,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精神,正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们需引导人才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让“强国梦”成为最大的“人才公约数”。
四、这是一部凝聚各方力量精心打造的人才研究力作
在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南通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给予了精心精准指导和热情鼓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人才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南通市人才学会协同市张謇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张謇研究院等单位,面向全国征集稿件50余篇,涵盖学术论文、历史纪实、人物特写等多种体裁。经过层层筛选、深度加工,最终形成30多篇精品文稿,实现了从“零散故事”到“系统研究”的升华。
南通市人才学会联合南通日报社组建精干编撰团队,历时两年有余,精心打磨,数易其稿。既要考证史料细节,又要平衡学术性与可读性;既要突出张謇的主体地位,又要展现人才群体的集体贡献;既要力求让历史细节经得起推敲,又要让张謇人才思想光芒照亮现实。
《张謇与人才》一书的编辑出版是张謇研究顶尖学者与本土专家智慧碰撞的结瞐。罗一民主席亲自作序,将张謇人才观提炼为“强国梦统领下的四大维度”,为全书奠定理论基调;撰稿团队中既有张廷栖、王敦琴、黄正平等资深张謇研究专家,也有倪怡中、梁天明、严金凤、孙模等深耕地方文史的学者,从不同视角还原历史现场。同时,南通档案馆、南通博物苑、江苏工程学院、大生集团等单位开放珍贵档案,提供张謇与人才往来书信、合同、照片等原始资料,让历史更加真实可感。
《张謇与人才》一本终于和大家见面了。这本书既适合既适合张謇研究者如人才工作者阅读,也适合经济社会历史工作者阅读。历史爱好者可以从中领略张謇与金沧江、梅兰芳、特莱克等中外人才的交往传奇,感受近代中国的开放精神;学术研究者可以从中获取张謇人才思想的理论框架、哲学渊源及比较研究视角,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素材;人才工作者可以从中找到破解“引才难、育才慢、用才低效”等问题的历史答案,将张謇智慧转化为工作方法。经济社会管理者可以从中学到张謇先生爱才、惜才、引才、育才、用才之道,更快更好地服务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嘉宾朋友!《张謇与人才》一书的编辑出版,不仅是为了纪念张謇,更是为了传承他的企业家精神,研究他的人才观,启示推动当代人才工作实践。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张謇与人才》为桥梁,连接历史与未来,凝聚智慧与力量,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努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南通新篇章!
谢谢大家!
作者张辉系南通市人才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