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丨《张謇自叙传谱辑注》出版

2025-09-28
图片

张謇自叙传谱辑注

徐乃为 辑注

2025年5月出版

62.00元

978-7-5732-1581-9

内容简介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本书收录了张謇关于身世的自叙文章二十余篇,并详加注释。这些文章由辑注者徐乃为先生从《张謇全集》《张謇诗编年校注》等文献中辑出,涉及张謇自己、父母、妻妾、宗族等主题,是研究张謇生平的一手史料。两份科举《亲供》系辑注者在《清代朱卷集成》中发现,也是珍贵的资料。作者对这些文章中的难解字词、时代背景、事件始末等精心注释。尤其是《自订年谱》和《归籍记》,涉及大量科举文化和民风习俗的知识背景,注文都能很好地疏通文义。不仅便利读者阅读,也有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推进。


辑注者简介

徐乃为,号霄泉,1949年出生,江苏启东人,祖籍海门,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教于启东教师进修学校、南通师范学院、南通大学。著有《红楼梦探真》《甲戌本石头记辨误》《红楼三论》等学术专著,参与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等著作,古籍整理成果有《张謇诗集》、《张謇诗编年校注》(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启东国文专修科艺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有个人诗赋集《霄泉斋诗赋录》,并作多篇文赋为各地勒石。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师范教育三等奖、江苏省特级教师等奖誉。


目   录

前言


一、关于张謇

年谱自序

啬翁自订年谱

附:先考季直府君墓志铭

归籍记

附1:占籍被讼将之如皋

附2:班子行(六解)

附3:生日被留如皋寄叔兄

附4:刍尼篇(并序)

乡试亲供

会试亲供


二、关于张謇父亲

述训

哀启

告奠文

题主祝辞

祖奠祝辞

中宪府君墓志铭


三、关于张謇母亲

葛太夫人行述

金太夫人行述

题资政府君暨金太夫人画像


四、关于张謇妻妾

徐夫人丧帖

亡妻徐夫人墓表

祭先室徐夫人文

蒨影室铭(并序)

文峰塔院东原新阡石阙铭(有序)

徐夫人像赞

亡妾陈氏葬志


五、关于族谱

张氏四修族谱序

南通张氏常乐支谱序

附:谒墓祠排律

南通张氏常乐支谱赞

代大人作合绘张氏吴氏四代支像记

迁吴氏张氏常乐先茔记


六、关于其他亲人

析产书

儿子怡祖字说

代后记


徐乃为先生的百万字著作《张謇诗编年校注》是家父绪武公作序的,那是二〇一五年的事,至今才得以由中华书局出版,已经过去了六个年头。当徐先生捧来这部上下两大册书表示对家父的感谢之时,又携来了关于张謇先生另一类著作的一部笺注稿——《张謇自叙传谱辑注》。

先祖张謇先生在漫长人生中的不同时段,有时出于社会之需,有时出于对自己人生的阶段性回顾与感悟,有时出于对历史、对社会的交代,包括因家族变故而撰写的葬礼、祭祀文章,以及编撰族牒、家谱等事项,叙写下不少涉及自己身世及家族成员乃至家世流变的文字;综合这些自叙文章,能展示他一生与家族的大致历史。徐先生细心地搜集整理了这些文章,得正文二十八篇,附录若干篇,并加校勘注释,得字二十余万,形成了又一部校注书稿,命名为《张謇自叙传谱辑注》。其中,《归籍记》、《啬翁自订年谱》、第一次收录的张謇在科考时亲自撰写的家世履历——两份“亲供”,以及叙写他父亲、母亲,以及徐夫人的许多重要文章都悉数在册。这些文章均是以“自叙”与“家传”为主旨收录,今合称“自叙传谱”,主题明确,内容集中,收录详尽。

这是张謇先生自己的叙述,因此是认知张謇先生人生的最重要、最直接、最可靠的历史文献。

阅读这些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归籍记》,除了文字障碍以外,还涉及科举文化,涉及民风习俗,涉及嗣继寄归,涉及利益恩怨。不作深入的研究与综合,是较难读懂的。再如《啬翁自订年谱》,所载的重要历史事件,对张謇先生来说是亲历,对后人来说就是过往的历史,遥远而陌生:如关于入朝平乱的,关于自己科考的,关于甲午战争、庚子之乱的,关于辛亥革命的,关于南京民国政府、北京北洋政府的,其实就是一部近代史的缩影。人繁事杂,时过境迁,若非对近代史作出深入研究与仔细考察,难以搞清其中林林总总的细节。

就是两份简单的“亲供”,所涉的教师分别有二十七人与三十三人之多。第一份中,把老师分为授业师、受知师,而第二份中则分为授业师、受知师、肄业师,其他文章中,还多出一个“问业师”来,这是什么缘故?科举时代的老师究竟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翁同龢、潘祖荫、盛昱、夏同善、孙云锦、吴长庆、李小湖、张裕钊等高官硕儒都成了张謇的老师?我们看了这本书,就能了解个中因由。而张謇先生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学问家、诗人,也就不难理解了——那就是:张謇求学的转益多师、张謇历练的艰苦卓绝正是他成才的重要条件。

徐先生的注释,在一些关键疑难之处会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这十分难得;这不仅有益于一般读者阅读,也有益于研究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吴圣揆招赘张朝彦以后,为什么不久分家了?女婿张朝彦是西迁,至金沙之西的西亭;而岳父吴圣揆却东徙了,远至海门的常乐;而且,并不富裕的吴老重新决定为已娶葛氏为妻的外孙张彭年再另娶金氏,从而有张謇的诞生。徐先生认为,张朝彦极有个性,不愿兑现入赘时孩子姓吴以兼祧吴氏的承诺,固执地让三个儿子姓张,取名为张彭年、张彭庚、张彭龄。这使吴圣揆十分不快,导致翁婿分家,并且不顾自己的年迈,再从老家栟茶引来贫家女金氏给大外孙张彭年作二房夫人,并约定,金氏所生须得姓吴。徐先生的这一分析是有道理的。再如,关于张謇与西亭老师宋璞斋之间的恩怨,宋璞斋曾提出要与张家在通城合买两间房子,这犹如将张謇入赘宋家。对此,徐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张謇在这里的记述应当有所偏颇,隐瞒了若干事实。宋璞斋的话语中应当含有这样的意思:张謇天性优异,学习勤奋,因此科举有望,可从秀才走向举人,从举人走向进士。然而,假如始终仅在西亭就学,仅以优贡生宋紫卿为师,显然是走不远的,不利于“更上一层楼”的科考之路。为张謇前程计,应当就学于通城的几个大书院,以利进一步拜师访学,加强与师友的交流切磋,从而走成科举之路。因此,这里有为张謇着想的意思,至少是“买房居通”的意思之一。这一分析也是妥当的,徐先生注释中并引张謇两处诗,称早年读书有负“黄泥山之约”,其所指应当是当初宋璞斋为他设计的居通读书之路,这种印证,使判断显得充分。当然,后来张謇入幕江宁,广拜名师,切磋学艺,进入另一番更空阔的天地,这自然是宋璞斋、张謇始料未及的。总之,徐先生的注释,绝不仅仅是翻翻工具书,解解字词典故,而是把人事放在历史的背景之下,深入分析,然后作出研判。

自从2012年新版《张謇全集》发行以后,张謇研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气象。无论是论文、著作,还是专题研讨会,都有量与质的跃升。尤其是去年冬天习近平总书记来通参观张謇纪念馆以来,张謇研究出现了难得的好的态势。显然,张謇研究的队伍需要扩大,张謇研究的触角需要深入。张謇研究要从认知张謇开始,而研读张謇的自叙传文应当是“认知张謇”基本途径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先生的这本校注是及时的。翻阅家父为徐先生《张謇诗编年校注》作的序言,赫然有这样一段话:

南通大学徐乃为教授携来……《张謇诗编年校注》,并提出对张謇著述分类笺注以推动张謇研究的设想,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对张謇著述分类笺注”,确实是推动张謇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如今已经开了一个头,仍有许多方面没有展开。徐先生倒是在完成诗集的校注后,又开始了这一工作,这是我们应当深深感谢他的。

张謇研究应当多头并举、分层突破。宏观说来,可以是研究其政治理想的,可以是研究其法治理念的,可以是研究其实业道路的,可以是研究其所提倡的社会模式的;微观说来,也可以仅举教育、科举,也可以仅对文艺、哲学;总之,可以如徐先生所作的文献的整理、校勘与注释,也可以是文化理念的追索;可以是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借鉴,也可以是城市建设、村落主义实践的延伸……

作为张謇先生的后人,我们欢迎各种形式的张謇研究,我们倾听所有关于张謇研究的建议,我们感谢一切为张謇研究付出辛劳的学人。

徐乃为先生的《张謇诗编年校注》,作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退休后立项的,而整个课题的研撰则耗时十余年,等待出版又历六年;徐乃为先生送来这部《张謇自叙传谱辑注》则是在“诗校注”结束后,与他的其他研究交替进行中逐渐形成构想而成稿的。徐先生已经年逾古稀,他是满怀着对张謇先生的崇敬,满怀着对乡邦文献的挚爱,满怀着对学术的执着而作这些研究的。看着他苍苍的白发与清癯的面容,我十分感动。如今他送来这部新书稿,邀请我写一篇序言。我与他作了深入的交流,翻阅了这部书稿,就我这些年的经历,融入一些思考,写上这些文字,作为一篇序言。

张慎欣   于南通

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公众号2025年6月18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