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后指出,“张謇在兴办实业的同时,积极兴办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不仅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而且也是著名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留于当世的张謇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题画诗,粗略统计,录入张謇全集的题画诗就有112首之多。提到书画题跋就不能不提及《张季子荷锄图》。谈及这幅画,学界大多数认为它是张謇从官场走向实业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但是,从诗词及书法艺术自身价值注疏得很少。
一、《张季子荷锄图》产生的时代背景
学界对《张季子荷锄图》创作于哪一年有争议。但是,张謇本人在日记中载“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十二日孔驯回,得虞山讯并题《荷锄图》诗”,直言自己接到翁同龢题为《张季子荷锄图》题诗,这表明该画像应绘制于1899年9至12月间,大致在1899年冬。
《张季子荷锄图》是张謇46岁时邀请晚清及民国初的金陵知名画家单林(1810-1870年)为其作的一幅自画像。单林,字竹荪。其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工,而尤其擅长人物。画像落款“江宁学(政)”,印章“竹荪写生”。张謇十分器重单林,认为“眼中能画人物者,推单竹孙为最”。曾为单林画题诗跋曰“竹孙画儿妇团欒小帧,意致绝佳。竹孙与余游久,身后又为营南山之墓,而藏其画绝少,乃以三银币得之,题诗于上,即名之曰儿女团图”,可见推重之意。正是如此,张謇聘单林到通州师范(今南通大学)当国画教师,单林成为了清末民国初南通地区很知名的人物画家。
画作完成后,张謇请自己的三哥张詧(1851-1939年)用篆书题写了“张季子荷锄图”。古代兄弟按照“伯、仲、叔、季”排序,张謇排行第四,张詧排行第三,平时自称张叔子,所以落款“叔子詧题”。在张謇兄弟当中,张詧不仅书法特别好,而且他兄弟两人关系甚密。张謇这样自述其与张詧之间的关系:“謇无詧无以至其深,詧无謇无以至其大”。
张謇是清代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举的殿试甲科状元,是当时知名的儒家文人,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有选择的邀请了那个时代知名文人贤士在画像上题诗落款。题诗的有清代三朝宰相翁同龢、 清代吏部主事陈三立(陈寅恪的父亲)、湖南布政使郑孝胥、翰林院编修兼江苏全省高等学堂总教习丁立钧、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首任校长何嗣焜、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二任校长沈曾植、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首任校长黄绍箕、江南高等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校长徐乃昌、民国交通部长汤寿潜兼江南水师学堂总督办沈瑜庆、南京高等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校长江谦、江南古镇南浔“八牛”之一蒋锡绅、“江苏五才子”范当世、周家禄、顾锡爵,以及“通州三范”的范钟等。《张季子荷锄图》无论是题跋的社会贤达的知名度、题跋的诗词内容,还是提跋的书法艺术均值得细致考䟽。
这幅画可以说是张謇辞官回乡后,宣告与旧式文人决裂,决心走实业兴国之大道的宣言。为此,张謇邀请自己十分尊敬的老师翁同龢首先给自画像作了题跋。从原图看,翁同龢的题跋在画像的左上方,与单林和张詧落款及画像题字融为一体。按中国书画的布局,到这里这幅作品已经很完整了。但是,之后张謇又邀请了许多老友及社会贤达为画像提跋,画像四周空白落满题款,这在书画创造中极为少见。从题跋内容看,主要是赞扬张謇回乡创办实业,实业救国的决心,以及心羡张謇返乡躬耕尽享田园的快乐。由于题跋大多涉及张謇实业救国的内容,长期以来将许多文人的目光引向了张謇实业救国的赞美感叹,忽略了这幅作品的诗词创作艺术、书法审美及收藏价值。
二、清代大儒翁同龢为画像作诗题跋
翁同龢(1830—1904年),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收藏家。咸丰六年(1856年)的状元。历仕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历任翰林院修撰、内阁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在此期间,他曾充当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师傅。翁同龢擅长诗文和书画,尤其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清代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洵不诬也”。遗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稿》等,被今人整理为《翁同龢集》。
《张季子荷锄图》创作完成后,为什么张謇首先想到请翁同龢为画像题跋呢?因为翁同龢是张謇的恩师,也是其步入仕途的伯乐。翁同龢是江苏常熟人,与通州隔江相望,所以两人算是同乡。1885年的顺天乡试,翁同龢任主考官,在他的赏识下,张謇高中“南元”,迈出了入仕途中的重要一步。1894年恩科会试中,正是翁同龢在光绪帝前的极力推荐,41岁的张謇高中甲科状元。
张謇找翁同龢为画像题跋时,是翁被朝廷免职返乡的第二年(1900年),时年70岁的翁同龢为爱徒欣然提跋:“平生张季子,忠孝本诗书。每饭常忧国,无言亦起予。才高还缜密,志远转迂疏。一水分南北,劳君独荷锄”。翁同龢在诗中对张謇给予了很高的赞扬,不仅肯定了张謇的“诗书”文人才华,而且肯定了张謇的“忠孝”及其忧国忧民的远大志向。最后两句描绘了一幅画面,一条河流将南北分隔,而张謇独自扛着锄头在田间劳作。表达了张謇弃官还乡,投身实业,救国救民的孤独和坚毅。尽管张謇是翁同龢的门生,落款没有用“学弟”、“贤弟”之类的套话,而是十分谦和的用“季直贤友”。那时正是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关键时期,张意请恩师加盟自己创办的实业。当时翁同龢年事已高,且体弱多病,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强调“耦耕之约不能践矣”。由于翁同龢的社会地位极高,后面题跋的人书写的字体都比翁公的小,因此,翁同龢的题跋在整幅作品中尤为突出。
翁同稣是晚清学颜的书法大家,其广览碑帖,吸取诸家精髓。骨架得益于颜鲁公,另外二王、苏、米、赵、董等名家也都有所涉猎,晚年沉浸于汉隶。翁学书法很有自己的想法,学习古贤,但又不受拘束。翁同稣的书法笔道厚实,笔画丰实,作品极具爆发力。由于其笔画具有块面感,所以当有些笔画处在相交或并笔的时候,其书法的造型极富魅力。翁同龢不仅书法影响力大,也擅国画。其《桃花源记图》册页,2013年保利拍卖成交价高达7580万元人民币。
三、晚清名仕郑孝胥作诗题跋
郑孝胥(1860—1938年),福建闽侯人,祖籍江苏苏州胥门。光绪八年(1882年)中福建省正科乡试解元,光绪十一年投奔李鸿章门下,充当幕僚。光绪十七年任清政府驻日本公使馆书记官。宣统三年(1911年)任湖南布政使。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兼文教部总长。张于郑常在金陵小聚,私交甚密。郑与张不仅在维新变法上的认识一致,而且在张謇创业最艰难的时期,郑孝胥投资了大生纱厂,成为了大生纱厂创办时的第一批股东。据赵家晨考证,《题季直荷锄小照》这首诗律诗郑孝胥创作于1898年6月,1900年时一字未改誊写在画像上。
他在画像中题到:“蚤岁矜狂各爱名,中年積愤欠忌情。终憐流俗讥评浅,自觉文章得失轻。万顷吴江容独秀,一坨扶海足躬耕,残宵我也成孤月,正要先生作唘明”。“蚤岁”指年轻时,“矜狂”意为自负,典出杜甫《壮游》诗;“积愤”源于屈原《离骚》;“扶海”出自《南齐书・州郡志》,即南通别称;“躬耕”典出诸葛亮《出师表》,代指隐居;“启明”典出《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象征指引方向的光明。郑公的诗描述了变法失败,张謇弃官还乡,那种激愤慷慨,被流俗所伤,感叹文人文章无用的无奈。其实变法失败后,郑孝胥也陷入迷茫和孤独,所以,诗文最后表达张謇返乡走实业救国也许能给自己“作启明”。
郑孝胥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诗学家和书法家。由于他晚年出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其备受后人争议。但是,艺术界普遍认可其书法价值,认为他“矫正了赵之谦的飘泛、陶濬宣的板滞和李瑞清的颤笔弊端”。郑孝胥的书法以清刚、遒劲、凝炼见长,早年师法颜真卿、苏轼,后吸收魏碑与张裕钊笔法,晚年沉浸隶书,形成兼具雄强与文气的独特面貌。其书法以碑帖融合为根基,通过方笔、轻重对比等技法形成清刚风格,在近代书法史上独树一帜。郑孝胥的书法作品有很高的市场价值,1928年民国交通银行行长梁士诒邀请郑孝胥为银行题写牌匾。郑孝胥开出了4000大洋的高价,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能在京城买下一套四合院。郑孝胥翁不仅书法影响力大,也擅国画。齐白石初居北京时得到过郑孝胥很多帮助,借助郑在京城的影响,两人联合创作过一些作品。其合作的《叙书赋》扇面,2021年在嘉德拍卖成交价高达517.5万元。
四、“江苏五才子”为自画像作诗题跋
张謇、范当世、周家禄、顾锡爵和朱铭盘被称为“江苏五才子”,也是挚友。因此,《张季子荷锄图》中通州范当世、海门周家禄、如皋顾锡爵的题跋尤为引人注目。但是,也有人疑问,五才子中的朱铭盘为什么没有出现在自画像题跋中。朱铭盘,字日新,号曼君,江苏通州泰兴人,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由于体弱多病,在1893年病逝,所以《张季子荷锄图》中没有出现他的题跋。
范当世(1854—1905年),是“江苏五才子”之一。范公在画像中题了二首七绝:“画中眉眼吾能识,共是长馋託命人,絮语皋夔三十载,一灯今夜话悲辛”(其一)。“有生毕竟两餐是,识字横教千虑侵,连陇苍烟耕不得,可怜还作荷锄吟”(其二)。“长馋”是指长久地为生活奔波;“皋夔”指传说中舜时的贤臣;最后夜晚对着一盏灯诉说着心中的悲伤和辛酸。“横教”就是无端地让;“连陇”即连着的田垄;诗人描绘张謇闲赋返乡,扛着锄头务农耕种的感慨,有一种无奈又心酸的感觉。范与张是发小,情同手足。在他们少年时代的朋友群里,张謇考取了状元,才气无疑更加突出。所以,诗中范当世流露出不太赞同张謇弃官返乡赋闲“荷锄”的做法。
范公书法点画工整,挥洒自如,映衬自然、字体随小,气象雄浑,内蕴丰富。尤其捺画,呈弯曲状,似如月刀,刚遒有力。范当世在画中用七绝格律题了两首诗的人,并用对仗形式抄写出来,使得书法的整体感有视觉冲击性。
范当世是宋代范文正公后裔,是清末江苏著名文学家、诗文名家及桐城派后期著名作家。其15岁参加州试取得第二名,17岁时院试为廪贡生员。初从著名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学习《艺概》,继从桐城派古文大师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并为张主持修篡的《湖北通志》担任“婺妇传”部分的主笔,复得张裕钊等介绍,为冀州知州、古文家吴汝纶主持观津书院,与古文家贺涛齐名,有“南范北贺”之称。著有《范伯子诗文集》19卷,文集12卷。范当世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与张謇等一道致力兴办家乡教育,参与筹办通州小学堂及通州公立中学,并分别出任两所学校学监。其夫人姚蕴素(1863—1944)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宗师姚鼐的侄曾孙女,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其曾孙范曾是当今著名画家。1905年范当世在上海去世,张謇为之经理丧事并书挽联:“万方多难,侨札之分几人,折栋崩榱,今后谁同将压惧;千载相关,张范之交再见,素车白马,死生重为永辞哀!”由此可见他与范当世的真挚情谊。
周家禄(1846-1910年),江苏海门人。晚清著名诗人、文史学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同治九年(1870)举优贡生,历任江浦、丹徒、镇洋、荆溪、奉贤等县训导。后入吴长庆、张之洞幕,又历主师山书院、白华书塾、湖北武备学堂、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讲席。博通经史、精文字训诂之学。
张于周不仅少年时就相识,且都是古文大师张裕钊的得意门生,而且两人早年同在吴长庆处作幕僚,同事多年。张謇一生与周家禄交往密切,视周家禄为“文字学问之友”。
周公在画像中题诗:“东田粮莠西稡荑,南阡茶蓼北蒺藜。生人有田芜弗治,诸奴嘻嘻顧其私。强梁越畔米畲菑,四邻睽睽当语谁。薅锄非种会有时,吾老不能君无辞”。该诗用词古朴,句式整齐,韵律感强,符合传统乐府诗的特点。诗人用“粮莠(杂草)”、“稡荑(丛生)”、“茶蓼(苦菜)”、“蒺藜(带刺的植物)”等铺垫对比,强化农田荒芜;用“生人”(田主),“诸奴”(佃户),揭示“强梁(豪强)”、“米畲菑”(强占耕地);“薅锄”即除草。隐含诗人对社会弊政改革的向往,体现了知识分子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以及对张謇的改革社会的殷切嘱托。
周公书法点画有力,结体布局紧凑,用笔干净简约,行书流畅自然。其书法受魏碑影响,字形横向伸展,苍劲朴茂。字形整体呈扁状,左重右轻,左低右高,独有特色。
顾锡爵(1848—1917),江苏如皋人,“江苏五才子”之一。同治六年(1867年)考取秀才,次年补廪,光绪十四年中举。初入张树声幕,后当薛福成幕僚。 光绪十五年顾随薛福成出使英、法、意、比四国,为首席随员知州衔秘书,归国后授正五品知州、从四品朝议大夫。近代著名思想家、外交家、文学家。参与维新变法,后回乡助张謇兴办实业和教育。为“江淮文人集团”领军人物,与张謇、薛福成、黎庶昌并称为“曾(国藩)门四弟子”,留有遗著《顾延卿诗集》。
顾公在画像中题诗:“为帝为农事孰多,置身天地合消磨。至今谁与陈词奏,遍访重华儒薛萝。万里风尘又素秋,斜睨微月海东头,荷锄颇有人归去,煎我无归盍小休”。整首诗既有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也有个人的惆怅无奈。“为帝”指皇帝治理国家,“为农”指农民种地;“重华”传说中舜的名字,这里指代贤明的君主;“儒薜萝”暗指那些隐居的贤能之人,感慨张謇不知该向谁去奏报改良社会那些事,只能去寻访贤能隐士来期望改变现状;“盍小休”指为什么不稍微休息一下。
顾公书法行工于颜体,行笔沉稳,结体浑厚,行距对仗,落款别致。1917年顾锡爵病逝,张謇作《挽顾延卿(锡爵)》悼念:“昔年乡里推同辈,周顾朱张范五人。旗鼓颜行差少长,风云旅食各冬春。君甘颓放成聱叟,世与遗忘作幸民。曙后一星余我在,怆怀葭埭绝车轮”。由此看见张謇与顾锡爵交往甚密。
五、江苏贤达挚友为自画像作诗题跋
在《张季子荷锄图》中,陈三立的诗文题跋尤为引人注目。”陈三立(1853—1937年),祖籍江西义宁,晚年居于江苏金陵。光绪十五年(1889)殿试,中三甲四十五名进士,官吏部主事。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其诗作意境奇奥,用词精妙,直抒胸臆,继承了桐城派传统。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著作有《散原精舍诗集》2卷,《续集》3卷,《别集》1卷,《散原精舍文集》17卷。梁启超《饮冰室诗话》称赞“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西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陈公在画像中题诗:“许行学派开天下,振古无人识绪余。独契微言张季子,昇平持世一春锄。墾牧经倫世已传,争看调诲佩乌犍。等闲觅食蛟葬侧,儻为余留二顷田”。“许行”战国时期农家代表人物,“振古” 是自古以来,“绪余” 指遗留下来的传统和学说,“蛟葬侧” 指特殊的环境,“傥” 指倘若。通过对许行学说的提及,来侧面赞扬张謇重视农事、心怀民生、致力于社会治理的理念和作为。借诗隐喻清末知识分子在旧秩序崩塌、新秩序未立之际,试图以文化传统为根基、以民间实践为路径的经世探索。
陈三立的书法以行楷书为主,取法欧颜与苏黄,受六朝碑版影响较重。落笔清刚,笔力遒劲笔;运笔过程沉着生涩,没有丝毫的圆滑轻飘;体画的转折、提按处展现出跌宕自如的节奏感,线条富有变化与活力。近年来,保利等拍卖机构时常有陈三立书法拍卖作品。
陈三立家族在近代文坛、政界影响显赫。其父陈宝箴,咸丰元年辛亥(1851年)举人,历任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湖南巡抚。戊戌变法失败后年,陈宝箴、陈三立父子被罢黜返乡,此后不再问政。长子陈衡恪近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次子陈隆恪为著名诗人,三子陈寅恪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四子陈方恪为著名编辑、诗人,幼子陈登恪为著名词人,其侄孙陈封怀被誉为“中国植物园之父”。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
蒋锡绅(1855-1904年),先世由江苏常熟迁移到浙江湖州安吉,晚年居于南通海门。光绪五年(1879)中举,入内阁中书舍人。蒋锡绅嗜金石碑版,终日伏案临摹,著有《婴宁斋集》。蒋也是大藏书家,其长子蒋汝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人,曾任学部总务司郎中,三子蒋汝荃也都是太学生。父子均爱藏书,藏书达数万卷,其中善本有2667部。留于后世的有《传书堂藏书志》及《观堂集林》。蒋家是江南古镇南浔“八牛”之一。因体弱多病,蒋弃官从商,到南通海门开典当行。后协助张謇创办企业,任大生纱厂董事。1904年蒋锡绅病逝,张謇为其撰文并小楷书写墓志,足见两人之间的友情很深。
蒋公在自画像上题诗:“论交二十年,面目故如此。迥立将安之,行田风日美。秋阴春煦时,偶荷一锄起。悠然寓怀来,用滋生意尔。布襪与青鞵,岂必从此始。萧寥扶诲坨,旧梦觚稜理”。“迥立” 有种高远独立的姿态,“布襪与青鞵”指布袜青鞋,用来形容闲适之人的穿着打扮;“扶诲垞” 在小山丘间徘徊,“觚棱” 常指宫阙的转角,这里暗指有抱负的旧时光。这首诗围绕着友情、人生选择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感悟展开,情感真挚而感慨深沉。
蒋锡绅的书法有颜体厚重根基,有兼容了羲之兰亭和东坡书法的高雅格调。通篇作品书写流畅、形体秀逸、布局自然。但是,这首诗并不是书箴先生的诗作,其落款已经注明,“上元顾云为季直四兄题,乌程蒋锡绅书”。“上元顾云”何许人也?顾云(1845-1906),字子鹏,号石公,江苏上元(金陵)人。晚清时代江南著名诗人,为金陵“石城七子”之一。顾云素有名士风,喜豪饮,师从晚清词人薛时雨,能散文及诗,有《盋山诗录》、《盋山词》、《盋山谈艺录》、《盋山志》等传于世。顾云是画像中唯一仅仅作诗,而没有书写的人。
丁立钧(1854—1902年),江苏镇江人。同治九年(1870)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光绪六年(1880)殿试中进士。历官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光绪十五年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七年任湖南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三年出任山东沂州府知府。晚得风疾,能以左手作书画,世颇珍之。1898年因病辞官回东台。光绪二十五年(1899)丁立钧应“南菁书院”之聘出任书院山长。光绪二十七年(1901),改称“江苏全省高等学堂”,丁任学堂总教习。丁叔衡在自画像上题《金缕曲》词一首:“愁鬓丝如许,甚年年,江南飘泊,客舟听雨。偶爱东淘花竹好,结个茅庵小住。人道是,避秦深处。一夜春风吹梦远,棹孤篷,狂诵君诗句。海陵水,恣来去,故人鹤怨归来暮。掩闲门,荷衣双笑,惟余与汝。痛饮不须谈世事,野客何知今古。待商略,桑麻新谱。五十田夫非老大,尽逍遥未读书重补。闲岁月,且分取”。词中表达张謇多年在江南漂泊,鬓发都白了不少;“避秦深处”源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远离尘世喧嚣,喜爱上东淘美丽景色,在此住下,躲避世俗纷扰;尽情喝酒,不用去谈论世间的烦心事。整首词既有对过往漂泊生活的感慨,又有与友人归隐田园享受闲适生活憧憬。
丁叔衡书法取法欧柳,研习东坡。书写流畅,落笔清刚,笔力遒劲;此时人到老年,已随心所欲,线条变化丰富,憨态老柮到有趣。
范钟(1856--1909年),江苏通州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32名,历任知县、广东巡抚文案、山西学务处主管等。世称“通州三范”(兄范当世、弟范铠),是桐城派在江苏的重要代表。范钟作诗追随其兄范当世,属于同光体诗派,作品风格沉郁苍劲。他著有《蜂腰馆诗集》四卷(附词一卷)、《范中子外集》等。
范钟在自画像题诗:“去年共饱沧桑眼,残夜重迴雨雪心。万劫吾衰拼放浪,廿年兄事独沈吟。天寒凫燕声华贱,地绝龙蛇太息深。径欲携持儒侠意,时危一笠看销沉”。范钟此诗是理解晚清最后一代进士(戊戌科)精神世界的重要文本。诗中“沧桑眼”、“雨雪心”、“万劫”、“天寒”、“地绝”、“时危”、“销沉”等意象层层叠加,营造出极其沉郁悲怆的时代氛围;而“儒侠意”的提出和“一笠”孤影的定格,则凸显了诗人在末世中坚守道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高度。全诗情感沉痛激越,语言凝练有力,深刻反映了国难深重之际,士人内心的巨大痛苦、愤懑与孤贞。
范仲林书法具有典型的欧柳风格,方起圆收,骨力遒劲,结构严谨,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字形方正匀称,中宫收紧、主笔伸长;有四面停匀,八方俱备的平衡感。也是这幅自画像题跋中唯一的楷书题款。
六、外省贤达挚友为自画像作诗题跋
《张季子荷锄图》被邀题跋的贤达还有一部分是国内其他地区从政的名士或文人。这里面有南洋学堂(今上海交通大学)的校长,也有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的校长等。
何嗣焜(1843—1901年),江苏武进人。诸生出身(秀才),从李鸿章幕僚,清候补知府、授三品衔。十九岁随家避兵南通时,与诗人范当世、张謇结交为友。盛宣怀与何嗣焜是同乡,1896年盛宣怀复偕刘坤一奏设南洋公学时,邀请何嗣焜到沪任职,何嗣焜慨然言愿佐之兴学,出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第一任监督(校长)。南洋公学师范院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始。何嗣焜主持公学的4年多,经过他几年的经营,南洋公学无到有,办学初具规模。张謇虽然不是南洋公学的创办者,但是,他出资赞助了南洋公学,并出任该校的校董。
何嗣焜在自画像题诗:“江湖意寥廓,襟抱契平生。趣异终疑独,才高懼戈名。横流沧海急,躬稼岁华更。旧约分明在,还期学耦耕”。诗人开头就提出了,自己向往那辽阔高远的江湖归隐之志,这与自己的胸怀抱负相契合;诗人的志趣与世俗官场不同,显得孤独不合群;即便有几分才能,也惧怕因名声可能招来的争斗与灾祸;“沧海横流”典出《晋书·王尼传》,指社会动荡,意思是在这种社会动荡年代,不如效仿古人在田园耕种中度过岁月年华;归隐田园的旧日约定还清楚地铭刻在心,诗人仍然期盼着能去实现那耦耕隐士的生活。
何嗣焜为人十分低调,留世作品很少,即便在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也鲜见其书法作品。因此,他在《张季子荷锄图》的书法题跋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梅生先生的书法循规蹈矩,帖学功底扎实,师法颜王,笔墨有董其昌风格,用墨明洁,清新舒朗。
沈曾植(1850—1922年),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殿试第三甲中第九十七名,历任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江西广信知府、安徽提学使、安徽巡抚等职。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制度,晚年因健康辞官侨居上海。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何嗣焜去世后,应盛宣怀邀请出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1917年,溥仪复辟,授伪满洲国学部尚书,与郑孝胥一样成历史污点,正是如此如今上海交通大学校庆也很少提到沈曾植。
从沈曾植落款“寄卷属题”看,自画像的题跋是张謇寄到北平让沈曾植题的。诗的内容:“普门大士多生愿,身世相违百态新。衣冠分明禾居士,簑笠归来农丈人。俭岁百家生秕稗,倾身一饱不丰磷。扶海坨南令谷口,形谍夜轩非子真。百年我也恨枯桥,负国曾无一具田。期与白鸥分片席,相随黄犊度东阡。蛙声五行差可说,禾采三变观诸先。姚埭老民岁时纪,心知不是蔡癸篇”。此诗后收录于沈曾植诗集《海日楼诗注》(钱仲联笺注本)卷十二,题为《题画》。这首诗是典型的学人诗,诗中密集用典(如普门大士,蔡癸篇)、生僻词汇(秕稗,形谍),体现其奥僻奇伟的诗风,符合沈公以学问为诗的创作特点。“姚埭老民”为其晚年自号。“扶海坨”指上海崇明岛古称,与其晚年侨居上海相合。“普门大士”是观音菩萨的德号,张謇收藏了大量观音画像,并在南通建过观音像馆。“蔡癸篇”为汉代农书典故,呼应对经济民生的关注。“白鸥”、“黄犊”等意象常见于其晚年诗作,表达乱世中求超脱的心境。
沈曾植在学术和书法等领域均有深远影响。早年习帖学,中年转碑学,尤重《张猛龙碑》。晚年熔汉隶、北碑、章草于一炉,形成“奇峭博丽”的独特书风。书学地位被康有为赞其“行草书高妙奇变”,沙孟海评其“专用方笔,奇趣横生”。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把沈曾植的书法列为“帖学”的殿军人物。沈曾植是晚清至民初集学者、官僚、艺术家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其学术的广博与书法的创新至今影响深远。
黄绍箕(1854—1908年),浙江瑞安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翰林院侍讲、左春坊左庶子、侍读学士等职,并担任四川乡试副考官、湖北乡试正考官等。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黄体芳为晚清清流领袖“翰林四谏”之一,曾任兵部侍郎极左副都御史、江苏学政等。黄绍箕是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首任总办(校长),制定了中国最早的学堂管理规划。后任湖北提学使,推动新学制改革。他是清末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学者和书法家。编撰中国首部《中国教育史》,撰写过《汉书艺文志辑略》、《尚书今古文篇目考。在金石文字方面,著有《散氏盘释文》《静彝释文》《汉洗拓片跋》《题匋斋尚书秦权铭》等。
光绪庚子年(1900年)夏黄绍箕应张謇之邀为画像题文:“季子与绍箕(伍美)生同岁,家相去千余里,而皆近海。大桢习农家,今自爱其乡土,沃衍可耕相若也。季子尝营田园树习,树艺井井有条矣,而不能终岁。自课治,绍箕去年奉先大夫讳置墓田数亩,种树三百余,思稍斥广庐真侧躬耕以终焉。而以无力,故不能出游,乃为墓图,自随余汲汲课食。季子贫而思于物有济,其迫于不得已而不能躬耕则一也”。落款强调“题荷锄图,讫辄奉墓图求,季子令以志余之悲也”。黄绍箕是画像中唯一用叙事文章题跋的人。文章的前三句介绍了两人及家乡类似情况。强调两人都关注农事,深爱着自己的家乡,那里土地肥沃平坦可耕的状况也很相似;张謇曾经经营田园、规划种植,事业井井有条,然而,他却不能整年亲自在田间督促管理,作者提及父亲去世,购置了几亩墓田,种植了三百多棵树,本打算稍加拓展这块墓田,在父亲的坟旁建一间小屋,亲自耕种这块地,就此度过余生(守孝归隐);然而因为财力不足,所以无法(辞官)去实现(归隐躬耕的)计划;于是只好画了一幅《墓图》,随身携带(寄托哀思与理想),迄今仍在为生活而忙碌奔波;季直(张謇)虽经济不宽裕却一心想着济世利民,而自己则是(因守孝和财力)无法归隐躬耕;两人都是迫于无奈而不能实现亲自耕种的愿望,强调在这一点彼此是相同的。
黄绍箕少承家学,对唐楷欧柳尤为偏爱,结体方正,字体遒劲,行书工习苏东坡、赵孟頫。黄绍箕是清末著名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其对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六十余条评论,既是对康有为书法的重要补充,也是研究我国书法源流和书法理论重要的文献。
徐乃昌(1869-1943年),安徽南陵人。出身望族。光绪十九年(1893 年)中举,二十七年任淮安知府,特授江南盐巡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受命考察日本学务,回国后提调江南中、小学堂事务,总办“江南高等学堂”,出任学堂总稽查,督办“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前身)。清亡后,隐居著述和校刊古籍,成为近代著名的藏书家和学者。撰写过《南陵建制沿革表》1 卷、《金石古物考》《续考》2 卷、《汉书儒林传补遗》1 卷。以及《积学斋书记》《随庵珍藏书画记》《金石目》《吉金图》《安徽全省金石图》等。
徐积余在自画像上题《水调歌头》词一首:“长镵三尺健,短笠四檐周。浩然高兴长往,学稼服先畴,一梦京华醒早,顾甚玉堂天上,身世等沙鸥。天地莽萧瑟,虫鸟自春秋。千古事,成一笑,付东流。英雄几辈,相惜霜鬓照沧洲。我欲买山卜宅,只是荆菅满地,肝胆向谁投。便耦耕去也,江北海东头”。《水调歌头》正体为双调95字,前后段各四平韵。此词字数、用韵(“周、时、鸥、秋、流、州、投、头”)用法规范;“四檐”化用《汉典》亭台楼阁建筑,“买山卜宅”化用《世说新语》支遁典故,“泣北海”暗含孔融忧国之悲;词文表达了张謇毅然决然,弃官返乡,“千古事,成一笑”,发愤图强,走实业救国的情怀。
徐乃昌书法魏碑功底深厚,结体扁方,起笔方圆兼备,横画或圆起方收,撇短捺长,长捺一波三折且有隶意;书法峻宕朴茂,既遒劲有力。徐乃昌在三江师范学堂与晚清碑学大师李瑞清为同事,虽然徐乃昌的书法艺术没有达到李瑞清影响程度,但是,他在金石学、古籍收藏、校勘、出版等方面的影响巨大,其书法在文人圈子里影响较大。
汤寿潜(1856—1917年),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实业家、政治活动家、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光绪十八年中进士(1892年),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安徽青阳知县,数月即辞,后受聘当幕僚,游历各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汤与张謇创办“民立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大学和扬州大学前身)。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两淮盐运使,但仍以养亲之故居上海。1905年倡议集股自办全浙铁路,在上海成立“浙江全省铁路公司”,任总理。宣统元年(1909年)任浙江咨议局议长。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命汤寿潜为交通部长,后改任赴南洋劝募公债总理,向南洋各地华侨募款。汤寿潜是张謇生意上的挚友,也是大生企业的股东。
汤寿潜题了四首绝句诗:“算我曾无半棱田,循陔勇占万流先。买田阳羡卜归去,转恐东坡愧后贤。(其一)十年双袖回天手,海角相从孥耦耕。满地龙蛇伊葛老,(其二)桑麻亦足验经营。笑将肉食让群公,一样鸡毛两样风。陇畔有时芒角露,(其三)与君天下论英雄。苍头小事我能知,百万饥黎待哺时。田被南山芜落甚,荷锄为问去安之(其四)”。四首诗用了很多典故。“买田阳羡”化用苏轼“买田阳羡吾将老”之句,暗喻退隐之志;“东坡愧后贤”效仿苏轼归隐,恐令先贤羞愧(实则反讽时局);“伊葛老”指伊尹、诸葛亮等辅国名臣,慨叹能臣老去,朝中无人;“陇畔芒角露”化用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典故,暗藏匡时济世之志;“百万饥黎待哺时”直指民生凋敝,呼应其实业救国的实践;“荷锄为问去安之”以“荷锄”意象收束,既表归田意向,又含无处可去的悲愤。
汤公题跋时自画像上已经有很多人题了,所以他在落款是强调“季直四兄同岁令补图空。云将两家子孙添一故宝,即晞匡缪”。整作幅品的题跋仅有汤寿潜在落款中交代了张謇对此幅作品的重视,已经放到传家宝的层面了。汤公题款结体十分工整,行距布局非常严谨,书写不仅流畅而且气息疏朗;从落款字体看,汤公书法融有明显的欧柳风格,字势瘦硬清劲。从坊间流传汤蜇先对联看,汤公魏碑功底尤为扎实,字体横画伸展,捺脚厚重,意态奇逸。其保留隶书遗韵,字形结构多呈方笔斩截之势,撇捺舒展如刀劈斧凿,魄力雄强,气象浑穆,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沈瑜庆(1858-1918年),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举人,历任江南水师学堂总办、淮扬海道护理漕运总督、湖南按察使、山东按察使、广东按察使、江西布政使、云南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西巡抚、贵州巡抚等。后因得罪袁世凯而弃官返乡。沈瑜庆中举那年的副主考官是翁同龢,对翁执门生礼,与张謇也算是同门,后因政见相同,两人交谊甚深。在翁同龢的门生中沈瑜庆的官位最高。民国初沈瑜庆任《福建通志》总纂,著有《涛园集》,逐渐走向文化圈。
沈公在自画像题诗:“吾父老好士,得君方眼明,谓当纾世难,岂意退躬耕?去草严非种,滋苗达始萌,劳心与劳力,著论渐持平”。这首诗并不是沈瑜庆创作的,是他转抄南宋诗人陆游的《杂感》。诗人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与人生感慨,诗中蕴含了壮志未酬的无奈,也透露出对务实处世的思考。这种状况与张謇因变法失败,辞官还乡,实业救国的状况很吻合。
沈公的书法受魏碑影响很大,整幅作品布局匀称,行书流畅;字体左低右高,方笔始圆笔收,撇起如刀干脆,捺起三折隶意,字体遒劲有力。
江谦(1876—1942年),安徽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婺源)人。近现代著名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张孝若在他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这样评价江谦:“我父办师范教育主持策划最得力,学行意识都很优美,而为我父最得意的门人是江君谦”。在崇明瀛洲书院读书时,江受到张謇的赏识。后随张謇至江宁文正书院,成为得力助手。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今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邀请江谦担任校长。1915年经张謇大力推荐,江谦被民国教育部任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迄今由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仍是南京大学的校歌。江谦接受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职务时并没有辞去通师校长,两校兼着一直延续到了1928年。此后他潜心研究佛教,并著书立说,出版《绕音》、《阳复斋丛刊》目录著作20部,其中文化教育9部、佛学11部。
江谦在自画像题跋:“古称农士,齐业而民,士游舍耒,农莽不勤;孰先知觉,东海之滨,麟姿虎气,而阡陇身,非巢非许,溺沮丈人;遐哉伊亮,悃款常新。扶海夫子荷锄图赞”;“农士”出自《管子》等典籍,齐业”指(士与农)职业不分高低;士人脱离生产实践,农民缺乏农业知识提升;“东海之滨”指南通,盛赞张謇是觉悟并实践“农士”理想的先驱。麟”指麒麟,“阡陇”指田间;“巢父”、“许由”皆是上古传说中拒绝帝位、避世隐居的高士;“溺”指长沮,“沮”指桀溺,是《论语》中孔子周游列国时遇到的两位避世耕作的隐者;“伊”指伊尹(商朝开国功臣),“亮”指诸葛亮,两人皆是历史上由躬耕田野而出,最终匡扶天下建立伟业的杰出人物;“扶海夫子”指张謇。诗人夸赞拥有“状元”头衔的恩师,有麒麟般高贵的仁德和猛虎般雄浑的气魄,然而却亲身躬行于田间垄亩,超越了传统的隐逸,是积极入世、经世致用的典范。
江公书法既有颜体貌,又兼融魏碑刚劲,尤其捺的书写,碑意尤浓。用笔以篆籀笔法入楷,横细竖粗对比鲜明,转折处提按明显,线条饱满,中锋用笔,展现出刚劲中的朴拙感。
许多文章说《张季子荷锄图》集聚了晚清17位社会名家的诗词与书法作品,这种说法其实不够准确。如果将张詧的“题字”以及顾云的“作诗”也算上,应该是19位。这些人的学识与社会地位更加彰显了这些诗词和书法的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一件藏品能集聚这么多名人的作品,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迄今以来,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没有任何机构进行过评估,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张謇本人是晚清时期著名书法家和收藏家。书法理论家孙洵在《民国书法史》一书中把张謇誉为“以行书闻名”的重要书法家。当代著名古建筑专家陈从周说:“先生平时不废临池,书则纯正沉厚,法度自存,时流所不能望及者,而书名反为事业之功所掩矣”。张謇对这件藏品十分珍视。张謇五十岁时,曾请单林为其创作了《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并请沈云沛(1854年-1918年)为此画题诗。沈是江苏海州直隶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人,光绪甲午年中进士,钦点授翰林院编修,历任邮传部署理尚书、吏部右侍郎等职。沈也是当时全国排名第二的实业巨子。张、沈交往密切,关系非同一般。这幅画创作完成后,张謇将其转赠其兄张詧了。但是,《张季子荷锄图》张謇十分重视,正如沈寿潜在题跋落款中已明确指出张謇意将此图留给“子孙添一故宝,”足见其对这副作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爱。事实上张謇后人确实将此图作为了传家宝并悬挂家中(现珍藏于张謇博物馆)。
作者简介:
乔均,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生产力学会会长。
文章注释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