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3月21日,人民网江苏频道打造的圆桌会议“人民荟客厅”在南京举办,首期主题为“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的生力军作用”。会议旨在向社会进一步传递江苏深入学习贯彻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干货、实践探索、深层思考以及发展期待等。
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副会长冯新南,江苏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旻,江苏省工信厅中小企业局局长史文剑,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信用与风险监督管理局局长戴敏及部分市县代表、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出席会议。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分公司总经理汪峥嵘主持会议。南京市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处处长靳璐,宿迁市沭阳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张岩,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江勇,南京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刘松,南京复创CEO郭洪岩,世和基因董事长助理崔超等也分别做了交流发言。会后,人民日报社江苏分社社长何聪会见了罗一民等与会嘉宾,罗一民介绍了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及张謇研究的有关情况,希望人民日报予以关心支持。
在会议主旨报告环节,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罗一民应邀作《传承张謇精神,再创苏商辉煌》主旨演讲,“张謇与现代化”特此发,以飨读者。
苏商是指生长、奋斗在江苏大地上的企业家群体,是历史上中国著名的五大商帮之一。它起源于明清,盛于民初,源远流长,特色鲜明。它历来对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国工商业的成长贡献较大。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苏商步入了领跑全国民营企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当下,以江苏民营企业家为主体的苏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更是以昂然的雄姿,在现代化发展大局中发挥着重要的生力军作用。张謇是近代苏商的典型代表,如何传承张謇精神,再创新时代苏商辉煌,是当代苏商的不懈追求,也是江苏人民和政府的殷切期盼。
罗一民作《传承张謇精神,再创苏商辉煌》主旨演讲。
一、苏商在历史上的重要影响
苏商在历史上的影响和作用,可以主要从“典范”、“楷模”、“挑大梁”三个方面概括。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家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
张謇(1853—1926)
荣毅仁(1916—2005)
习总书记提到的五个爱国企业家典范,其中有两个就是苏商的代表——南通的张謇和无锡的荣毅仁,由此可以看出苏商的地位和影响。而且,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又进一步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带领企业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显然,以张謇和荣毅仁所代表的苏商不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也在创办一流企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典范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12日视察南通时强调,张謇提倡实干兴邦,起而行之,兴办了一系列实业、教育、医疗、社会公益事业,帮助群众,造福乡梓,是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作为苏商的优秀代表,张謇在实干兴邦、兴办公益、帮助群众、造福乡梓等多方面都发挥了“楷模”的作用,受到总书记的高度肯定,这实际上也反映了苏商在我国民族企业家中的示范表率作用。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苏在近代成为民族工业发祥地,苏商则成了民族工商业的领军者和“挑大梁”者。仅就当时的几位苏商代表人物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张謇所创办的大生纱厂,在1925年共拥有纱锭16.03万枚,占全国华商厂纱锭总数的7.65%,布机1342台,占华商厂布机总数的10.04%。大生纱厂从1899年到1921年,实现连续23年盈利,总利润超过1662万两白银。他所创办的大生集团,资本规模最大时近3000万两白银,一度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
荣毅仁父辈荣氏兄弟在1932年所创办的申新系统棉纺织厂,共有纱锭521552枚,钱锭40040枚、布机5357台,年产棉纱306248件、棉布2798486匹,分别约占全国棉纺织厂纱、布总产量的18.4%和29.3%。他们创办的9家面粉厂,其生产能力占我国民族资本面粉厂的31.4%。用老大荣宗敬的话说,荣氏企业解决了半个中国的穿衣吃饭问题。
刘国钧于1930年集资创办常州大成纺织印染公司,到1933年,印染能力达日产5000匹,居全国之首,纱锭占全国华商纱厂的2%左右,纺织机占7%左右。1930年到1937年,大成公司的规模和产量翻了8倍,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赞叹道:“像大成这样,八年增长8倍的速度,在民族工商业中实在是一个罕见的奇迹。”
出生于常州的盛宣怀,作为中国早期工业化出道最早、实业规模最大的工商界巨头,创造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诸多“第一”,包括第一家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信企业、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第一家近代银行、第一条铁路,等等。他的开创性贡献不仅广泛影响于当时,还惠及后世。
二、当代苏商的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苏商秉承历史优秀传统,立足江苏大地,奋进时代前沿,为江苏的现代化建设和全国民营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据有关方面2024年统计,江苏民营经济已达到7.98万亿元,全国排名第一,占全国民营经济的11%以上。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十年全国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2215家,位列全国第一,89家企业入选“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位列全国第二。民营经济占全省GDP比重达58.2%,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为64.1%;民营企业共上缴税金9408.3亿元,占税务部门直接征税总额的61.8%,民营外贸出口占全省份额50%以上,贡献了全省79.3%企业用工岗位。民营高新企业在全省近六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超过百分80%,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累计1405.8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比重达98.1%。
三、张謇所代表和展现的苏商精神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我们要在新时代实践中发扬传承精苏商精神,在发扬传承苏商精神中做大做强企业,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目前,最需要发扬传承以张謇为代表的苏商精神。
总体来看,张謇所代表和展现的苏商精神,具有六大特质:
(一)爱国爱乡情怀
作为爱国企业家典范,张謇的爱国表现是多方面的。
一是实业报国。在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严重的清末民初,张謇以“舍身喂虎”的勇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实业报国”的道路。他奉行“棉铁主义”,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民纺工业及相关的一系列近代化产业,力图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二是教育兴国。张謇以独到的眼光,先人一步认识到,要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须大兴教育,培养人才,振兴文化。他依据“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先进理念,仅在南通就兴办了三百七十多所各种各类的学校,包括全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人学校等。
三是富民强国。张謇重民生、广就业、倡慈善,济贫困、兴农垦、帮农户、助乡里,使地方开源生利,以造福民生、惠及百姓。他以大生纱厂为基础、为核心,创办了涵盖各类产业的数十家现代企业,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南通当地民众的生活,而且为当时的中国增添了实力。
四是政治救国。从根本上说,张謇是一个政治家。他一贯主张“企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非改革政体不足以系人心而回天命。”他一生都在通过改良政治,推动经济、拯救国家。不同的是,前半生他直接参与政治;后半生通过新实业、搞地方自治,为全国树立榜样,追求政治理想的实现。
五是兴乡助国。张謇认为:“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爱国必爱乡,强国必强乡。他兴办各业,造福桑梓,全力打造“中国近代第一城”,既体现了他浓郁的爱国情怀,又反映了他通过地方发展促进国家强盛的理想追求。外国人曾惊叹,中国若有十个张謇,十个南通,必然会强盛发达。
(二)开拓创新意识
较强的开拓创新意识是苏商的普遍特点,也是张謇的突出品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做敢为人先的拓荒者。张謇出生移民家庭,他身上流淌着移民特有的拓荒基因血液,他后天所形成的学识、胆识和济世报国的崇高情怀,又促使他敢为天下先,勇于在无人问津的荒滩野岭中开拓耕耘。仅从他在民智未开、国运日衰时所开拓的诸多全国“第一”,就可以看出他的非比常人的开拓创新意识及不世之功。
另一方面是善于吸纳一切合理有用的新事物、新观念,特别善于在吸纳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创业。张謇是个勤奋学习的读书人,但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腐儒。他意识到要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状况,必须创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创新”的几种类型来看,可以说他是吸收消化型创新的大师。他对国内外的新事物新观念特别敏感,特别注意学习、移植、运用、推广。他不仅力倡新学,还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同时,还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本土化创新。他在学习、借鉴、吸收、利用基础上的创新,是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他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用胡适的话来说:他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几十年的开路先锋,造福于一方,影响及于全国。
(三)务实低调风格
苏商刚起步时,偏重于在本乡本土创业经营,被称之为“坐地商”。受江苏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熏陶,源远流长的苏商文化注重务实低调,求实效而不图虚名。张謇就是这方面的集大成者和优秀代表。张謇选择艰巨而又有效的“实业”,作为救国、报国的重要途径,本身就是务实精神的体现。而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踏实奋进、务求实效,更是充分展现了他的务实风格。
张謇在以务实的风格不断开创事业上辉煌的同时,却始终保持着为人处事的低调。他不事张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南通人的心目中,他既不是位高权重的“正部”高官,也不是富甲一方的豪门商贾,而是彬彬有礼的“张四先生”。张謇给正在上学的儿子张孝若的家书中特别告诫儿子要“自重自爱”,“养成一种高尚静远沉毅之风,不致堕入浮嚣浅薄诞妄之路”。这既是他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也是他自己内在品行的写照。
张謇务实低调的风格,影响了一代代苏商。在当今的许多苏商身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张謇当年务实低调的身影。
(四)精良细致品质
苏商在企业管理和产品生产等方面都秉持精细、精致、精进的理念,特别注重以专促精,以他们的专长甚至专注促进企业和产品的精良。这些优良品质在张謇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大生创办之初,他亲自执笔撰写《厂约》,对自己和几个董事做了分工,明确了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并对奖惩措施、利润分配方式等,都有具体而细致的规定。《厂约》细到招待客人用几个小菜都有规定。之外,还有23个章程,比如“银钱总账房章程”、“进出货处章程”、“工料总账房章程”、“粗纱厂章程”、“细纱厂章程”等规矩达200多条。这或许是当时中国人自办企业所能达到的最精细程度。
张謇的精细管理也同样体现在所办教育事业中。他到日本去考察,亲自测量学校桌椅的长宽高,回通后依样制作,不留宽紧。通州师范学校开学的前一天,他亲手给每一间教室订上门牌号,还嘱咐后勤人员,一定要把厨房、厕所的卫生搞好。
(五)崇文重德禀赋
江苏自古文风鼎盛,士人文化、儒家传统根深蒂固。清朝状元116人,江苏就有49人,占比近40%。受此影响,苏商的儒商本色十分突出。一是企业家文化素养较高,书生经商,文人办厂较多。清末江北南通的张謇,江南苏州陆润庠,两个状元同时办厂,空前绝后。二是拥有浓郁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具有更多的人文追求和社会担当,而不仅仅是“在商言商”。三是在注重企业自身文化建设的同时,热心兴教助文,支持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四是重道德、讲诚信、守规矩,不仅“崇文”而且“重德”:坚持以德兴商,注重个人和企业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形象;奉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诚信守法、忠实不欺,严守契约精神和做人底线。
(六)强毅力行品格
意志坚强,不怕艰难困苦,百折不挠,是历代苏商的鲜明品格。张謇在1911年6月20日对北京商业学校的学生演讲时,不讲具体商业技能,专讲企业家的修行和品德,特别强调“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他主要突出了三点:一要立志,志存高远;二要力行,艰苦奋斗;三要坚毅,百折不挠。
由于有了切身体会,或者说是切肤之痛,张謇对“强毅力行”的阐发是:“一个人到了危难的境地,还是要抱定牙齿打落在嘴里和血吞,连手都用不着去摸肚子。”他在中国科学社年会致辞中说道:“立时冷暖,人非受其熏蒸不可,能至大冷不觉其冷,大暖不觉其暖之一境,即庄子所谓入水不濡,入火不热者,便可以处事,便可以成事。”他还针对当时一些年轻企业家的不良现象,谆谆告诫道:“而所谓实业家者,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吾观于此,乃知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唯成功之不二法门。”
四、如何再创苏商辉煌
苏商精神成就了苏商的三次辉煌:第一次是在清末民初的产业报国、实业救国的浪潮中悄然崛起,独领风骚;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市场经济刚开始萌芽破土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享誉全国;第三次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比翼双飞,助推江苏经济领跑全国。翻开苏商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时代潮流中争荣耀、创辉煌的历史。如今,如何传承张謇精神,续写先贤伟业,再创苏商辉煌,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江苏企业家乃至全体江苏人民和各级政府面前的绕不开的课题。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解答好这个课题。
1、顺大势,抓机遇,有作为
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总体向好,但有困难、有挑战,这是需要我们民营经济发挥生力军作用的时候,也是能够发挥生力军作用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我们一定要顺应前景广阔的大趋势,奋发有为,“大显身手”。
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民营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生共存。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我们一定要像张謇等前辈苏商那样,顺势而为,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2、善创新,敢争先,走在前
创新是企业和各行各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动力,也是苏商的立足之本和靓丽底色。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正加快重构,世界主要国家都在抢滩布局科技前沿地带,我国新开发的产品中,每10个就有8个来自民营企业。面临更注重和依赖创新的新时代,我们更要发扬苏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做示范,走在前,为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挑大梁”,为当好民营经济生力军多做贡献。
当前,江苏民营经济中的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压力较大,许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核心环节的控制力不足,如高端数控机床、高端芯片和高端检测仪器等大都依赖进口。同时,还面临着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不多、产学研转化质效不高、创新资源共享力度不够、前沿研究和颠覆性技术开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习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民营企业义不容辞。我们要特别注重通过创新创优,力争做到生产智能化、制造精细化、产品个性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便利化、产业高端化,使江苏的工商业,特别是制造业持续走在全国前列。
3、立江苏,靠全国,向世界
所谓“立江苏”,就是情系家乡,立足江苏,造福乡梓,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同时,依托江苏良好的经济、文化、社会条件,在为江苏发展大局做贡献的同时,赢得自身的既好又快发展。所谓“靠全国”,就是依靠全国的各类要素资源,加强与各地企业的合作交流和互动互补,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的大循环,把自己置身于全国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谓“向世界”,就是面向世界,既对标世界上先进的科技和经济,取长补短,奋力赶超,又发展外向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大循环。当下,我们要向张謇等苏商楷模那样,紧跟世界潮流,勇立时代潮头,在强、精、优、特方面赶超国际水平,锻造一批新兴产业加高新技术的领军企业,勇当佼佼者和领跑者。
4、政商亲,同协力,优环境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苏商要在新时代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必须打造优于其他地方的发展环境。在这里,形成“亲”、“清”的政商关系,创造官民同心协力干事创业的氛围,至为重要。从政府及官员来说,一方面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方针政策(江苏过去和现在做的较好,将来应该更好);一方面要在实际工作中加大帮扶力度,尽心尽力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要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既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和“两个健康”,又要实施“两个给予”: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支持,遇到困惑时给予指导。从民营企业家的角度来说,一要服从政府的领导,配合政府的部署;二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和指导,合理合法争取“政策红利”和政府官员的具体帮助。
近期,我们欣喜地看到,江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又有新举措。一是加强政策落地组织保障。在全国较早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建立完善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推动全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任务落地落实。二是加强政策落实的跟踪问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并建立健全政策跟踪与评估、督促与落实机制,通过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流程,切实提升民营企业受惠于政策的便利度和满意度。三是加强已有政策的集成创新。在以往已出台相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举措,在全国创新建立省级民营投资重点产业项目库,对入库企业在项目计划、用地等要素保障方面予以扶持,并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目前,江苏正聚焦政策、市场、法制、政务、人文“五个环境”,落实2025年营商环境改革创新事项清单,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总之,苏商要向张謇等先贤学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好既有优秀历史传统又有新时代内涵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再创新辉煌。
作者罗一民系江苏省政协原副主席、江苏省张謇研究会名誉会长、 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